茶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载体,所谓喝茶的段位,就是感悟某种人生境界。感悟越深,段位越高,这个过程会给你灵感,生活的感悟会随着茶香让你茅塞顿开。
第一层 不茶:就是根本不喝茶。茶,现已被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,茶又为国饮,且有保健之功效,不喝者(除因客观条件不能喝者)实在可惜。
第二层 厌茶:虽能喝,但是不喜欢喝茶。不喜欢喝茶的人较多为习惯了可乐之类软饮料的年轻人,茶对他们而言没有刺激的味道,又需要时间来泡,自然不受欢迎。
第三层 惰茶:会喝,也不讨厌喝,但是却懒于花时间坐下来泡壶茶喝。茶可清心,心不清静,哪还有时间来喝什么茶。
第四层 隐茶:会喝,也爱喝,却吝啬,只愿自己躲着独自享受的人。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有了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乐。
第五层 商茶:会喝又爱喝,却只在有利可图的时候才拿出好茶与人喝。商人眼里喝茶是制造金钱,文人眼里喝茶是创作,政客眼里喝茶是谋权,僧人眼里喝茶是求禅,道家弟子则喝出“重生、贵生、养生”之念。
第六层 美茶:此处之“美”非“好茶”,而是美人。只为那流水茶盘前秀色可餐的茶艺师而消费的茶。注意,非喝茶,乃为消费茶,消费美人。
第七层 醒茶:通过喝茶来提神醒脑。喝茶与喝酒不同,酒是越喝越热闹,越喝越兴奋,而茶,则越喝越清醒,越喝越淡泊。饮者不宜多,品格也高雅。
第八层 饭茶:就是喝茶可以帮助消化食道,增进食欲。
第九层 学茶:谓之茶卒,学习茶的真境界。曾有人说在茶的面前自己永远都是学生,并非茶叶有何高深难懂之处,而是喝茶乃“喝在茶外”,就如佛家公案中的“吃茶去”一般。
第十层 爱茶:谓之茶徒,着重于追求茶的情趣者。看茶汤、闻茶香、品茶味,产地、年代、茶品特色都能一一讲解着。
第十一层 嗜茶:谓之茶客,沉迷于茶的真味者。不寻茶的出处、来源、年份,只为喝到自己心中真正的茶。
第十二层 品茶:又谓茶者,以实际行动来体会茶的真境界者。何谓品茶,陆游写过:“细啜襟灵爽,微吟齿颊香。”用他的话说,细啜慢咽即是品。只有品才能做到心领神会,充分施展味觉与嗅觉的功能,显示一种雍容大度的闲适心境。这种闲适心境,在生活快节奏的现代,显得更为重要。试想,在瓦屋纸窗之下,或月白风清之时,独自静坐一隅,或邀请好友二三,一只宜兴紫砂壶,几个素雅小茶杯,或独思冥想,或谈笑风生,真乃是人生一大享受。此时此刻,一天的紧张和劳碌都已消失,许多烦恼也都抛置脑后,整个身心处于松弛状态,只觉一股茶香萦绕心田,这不是比神仙还要神仙吗?
第十三层 暴茶:谓之茶狂,只求修炼茶道者。这一阶段有些走火入魔的感觉了,一不小心便是陷入了“痴、贪”。
第十四层 长茶:谓之茶仙,谙熟茶道已得三昧者。就如《茶道极意》中:夫茶者,在心不在术,在术不在心。心术两无,便显一味,是为茶之妙道。
第十五层 惜茶:谓之茶贤,珍惜茶又珍惜人情者。人生一世,有所得亦有所失,珍惜人情者也即珍惜当下。
第十六层 乐茶:谓之茶圣,已经达到喝茶也罢,不喝也罢,对茶当前,悠然自得者。
第十七层 观茶:谓之茶宗,见茶即乐,不必再喝。将饮茶提升到了精神追求层面,诚如唐末刘贞亮在《茶十德》中所说: 一、以茶尝滋味。二、以茶养身体。三、以茶散郁气。四、以茶驱睡气。五、以茶养生气。六、以茶除病气。七、以茶利礼仁。八、以茶表敬意。九、以茶可雅心。十、以茶可行道。感悟了《茶十德》人的品德修养及待人处事的关系。
第十八层 禅茶:谓之涅槃茶,这个境界可以因茶而抵达另一个境界者也。茶不过两种姿态:浮、沉;茶人不过两种姿势:拿起、放下。浮沉时才能氤氲出茶叶清香;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;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。茶若人生,沉时坦然,浮时淡然,拿得起放得下。待这茶尽具净之后,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。
写到最后:其实懂不懂茶并不重要,千利休禅师说:“须知茶道之本,不过是烧水点茶。”喝什么茶也不重要,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。鲁迅先生:“喝茶就是忙里偷闲,苦中作乐”。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,可容花木,可纳雅音。日日在此间醒来,不问凡尘,静心享受其中!
喝茶的段位,取决于看待人生的态度,品的就是人生。你端起了人生的目标,就要有能够放得下的心态。遇事,多看看沉于杯中的叶片,那样的飘逸安静,经过人生的洗礼,生命的沉淀后,无所求,无所争。生活中很多事情,其实我们不必纠结,更不必纠缠的,要保持一颗平常心,就像喝茶一样,不管什么段位,静静地,沉下去,没有一丝喧嚣,不带走一丝的吵杂。
所谓茶道、茶艺、茶文化,透过浮华背后还是原本之茶也。只是此时之茶,已然与朴素境界之喝茶有本质之飞跃,就如佛教修行特别强调“放下”一样,内六根,外六尘,中六识,这十八界都已放下。放下了一切,人自然轻松无比,看世界天蓝海碧,月明星朗,纵俗务繁杂,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,解放被囚禁已久的心性。